科学四年级下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教案
授课人:刘琼
第 三 单元 第 1 课 |
课 型:新授 |
||
课题:一切都在运动中 |
授课时间: |
||
教学目标
|
1、 知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是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2、 能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4、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快慢的结论不相同。 5、 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
||
教学重点难 点 |
重点:理解“参照物”。 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
||
难点:理解“参照物”。
|
|||
课前准备 |
教师:PPT、视频、记录表 学生:橡皮 |
||
教学方法 |
观察法、实验法、讲授法、合作交流法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学过程
|
教学活动 |
个性修改 |
|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演示:磁铁在黑板上移动)提问:磁铁的什么改变了? 2、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运动。 二、新授 (一)认识参照物 1、出示教材上的图,问:让我们来看看,在这两副图中可以看出,有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是怎么判断它在运动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观察并填写教材后的记录表。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量板书。 4、谈话:看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需要一个标准。在科学上,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另一物体我们称之为参照物。 5、接下来,请大家做这样一个游戏:请同学们把科学书放到自己桌面的中间位置上,把橡皮放到科学书上“科”字的上面,用手推动书到桌子的前边,这时,橡皮是运动还是不运动?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6、学生汇报 (二)探究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1、讨论交流: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你怎么知道汽车在前进?为什么会有附近的树在倒退的感觉呢? 2、学生讨论并汇报。 3、同学们今天表现真棒,接下来老师选择两个同学来个力量的较量,看看谁的力量大,这里有一根绳子,绳子的中间有一个标记,现在请他们俩一人拉一端,我们看看谁的力量大。 4、学生观察、汇报。 5、谈话:为什么无法判断出他们谁的力量大呢? (展台上放一个红色的纸条)现在呢?为什么? 6、学生交流并汇报。 7、小结: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会影响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结论。 8、拓展:
A(1)提问:乘坐电梯上下的人动了吗?为什么?行驶中的轮船上的乘客动了吗?为什么? B、(1)欣赏(李双江——小小竹排江中游)谁知道刘老师为什么放这首歌?老师选这首歌什么意思?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明明是竹排在走,可人为什么会觉得两岸青山在走呢? (2)学生讨论回答。 (3)你们在判断时选用了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4)学生讨论、交流。 (5)小结:“竹排江中游,青山两岸走”,因为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向前进,而两旁原本不动的巍巍青山就会让你感觉在后退,说明,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会影响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结论。 (三)感受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1、讲述:如果你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车厢里,一位旅客在过道上经过,你觉得他走的快还是慢?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问:为什么两个人会有不同的感觉?这说明什么? 4、小结:确定参照物是研究物体是否运动时非常必要的,在判断物体运动快慢时也是不可缺少的。 (四)探究: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1、(展示地球仪)同学们,我们居住的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如果动了就发生什么了?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那地球实际上运动着吗?那它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4、毛泽东写过“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样的诗句,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5、学生讨论交流。 6、小结: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中。(补充课题)太阳、月亮、地球以及地球表面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中,不存在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
三、拓展 |
|
||
板书设计 |
一切都在运动中 位置改变 参照物——不同 运动结论不同 运动快慢不同
|
||
课后反思
|
|
附:
《一切都在运动中》 实验报告
班级: 第 小组
1、图片中运动的物体有:
运动的物体 |
我的理由 |
|
|
|
|
|
|
|
|
|
|
2、拓展记录单:
物体 |
参照物 |
运动 |
静止 |
|
|
1 |
|
|
|
2 |
|
|
|
|
3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