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暮春时节,春雨淅沥。 4月25日晨间,我校四年级三百余名师生,分批乘坐大巴前往“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开启“寻访藏在秦岭”的“民间故宫”研学活动。它位于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中心地带,南五台山脚下。是由全国人大代表王勇超先生历经30余年创办,是以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收藏、研究和展示为主的文化示范基地。约一个小时路程,孩子们就到达目的地。山间清爽的风,绵绵的细雨,吹洒在孩子们笑颜如花的脸庞上。老师们孩子们,撑起那把春天的小伞,踏上探索关中本土文化之旅。
“赵家门楼”: 首先映入学生眼帘的便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品字形”门楼。听导游介绍,这是从渭南白水赵家原封不动,搬迁复建至此的,故称“赵家门楼”。其上内涵丰富,栩栩如生的雕饰,引得同学们啧啧称赞。
拴马桩,画像石展厅:进入门内,绕过影壁,学生们便进入了拴马桩,画像石展厅。迎面即是数百座雕工精美,姿态各异,形神兼备的拴马桩石柱。听闻,这座博物院收集,保护的拴马桩共计八千余根,而这里只是冰山一角。同学留连其间,观赏着,学习着。
明清古民居一条街:穿过刻有“西京雄镇”的巍峨门楼,眼前豁然开朗,踏上了此行民俗韵味的地方——明清古民居一条街。此时,蒙蒙细雨骤然转晴,仿佛也在为孩子们的游览铺平道路。出现在眼前的,是深宅大院高高的门槛,是雕梁画栋的“俊俏”屋檐。散发出浓郁的地域乡土味道,透射出关中人特有的厚重与大气!
孙家、赵家宅院:同学们徜徉其中,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历史气蕴。在导游的指导下,同学们做起“拓本年画”来,一个个投入且稚气的动作里,延续着传统文化的血脉。大宅里的“度量衡”,“婚俗”,“兵器”展厅,同学们充满好奇,一一触摸并感受着有形的民俗文化。
“梨园”:就是这座明清院落里的戏院,听到了民间艺人们,激情澎湃,吼着铿锵有力的华阴老腔。幽深的院落里,不时回荡起学生们雷鸣般的掌声。民间艺人们演唱完毕,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亲自感受下。老爷爷仿佛猜透了学子们的心思,亲自向每班的学生代表,传授了几句唱腔。“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当地道的关中方言,从孩子们口中吼出,是那般富有童趣。
伴随午后暖暖的斜阳,同学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里。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同学们看到了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拴马桩石雕;行走在设计精巧的明清宅院里,见识到了形形色色,包罗万象的民俗物件,名人字画等。从一件件关中民俗艺术的瑰宝里,学生们真切的了解到了关中先辈的日常生活,感受到了作为一名陕西人,生活在这片富有历史底蕴的土地上,那一种由衷的自豪感!